当中国游客在海外景区的不文明行为屡次成为外媒报道焦点时,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些个体行为正像回旋镖般反噬祖国形象。来自南开大学邱玮副教授在国际社会科学领域国际顶尖学术期刊《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》发表的一项学术研究成果揭示,游客在境外的负面举动,会通过 “感知温暖” 与 “心理距离” 的心理机制,不仅降低目的地居民赴客源国旅游的意愿,更会对客源国制造业出口产生溢出效应,形成从个人行为到国家经济的隐秘影响链条。
记者: 邱教授,疫情后国际旅游复苏迅猛,但游客不文明行为引发的争议也频繁登上热搜。您的团队近期研究提出了 “游客负面行为的回旋镖效应”,能否先解释一下这个概念?
邱玮(旅游行为学教授): 简单说,游客在海外的不文明行为就像扔出去的回旋镖,最终会 “飞回” 自己的国家,对祖国的旅游形象和经济产生反向影响。过去大家常说游客是 “国家大使”,但很少有人意识到:当游客在景区刻字、破坏文物或污染景区环境时,目的地居民对这些行为的负面感知会延伸到游客的来源国。我们的四项研究发现,这种效应不仅会降低当地人回访游客母国的意愿,甚至会影响他们对该国制造产品的购买决策。
记者: 听起来很有意思。能否具体谈谈,游客的个人行为是如何影响到国家层面的旅游和贸易的?
邱玮: 这背后有两个关键心理机制:“感知温暖” 和 “心理距离”。比如,当美国游客在欧洲伤害野生动物的新闻被报道后,欧洲居民对美国的 “感知温暖”(即觉得这个国家是否友好、值得信赖)会显著下降。同时,他们会在心理上觉得与美国更 “遥远”,这种距离感会直接削弱他们去美国旅游的意愿。在研究中,我们模拟了中国游客在英国损坏博物馆艺术品的场景,结果显示英国居民回访中国的意愿下降了21%,而心理距离的增加是核心中介因素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溢出效应。我们在研究中发现,当游客负面行为发生时,目的地居民购买游客母国产品的意愿会降低—尤其是高附加值产品,比如计算机(降幅达 18%),而数据线等低附加值产品的影响不显著。这是因为高附加值产品更依赖国家品牌形象,心理距离的增加会让消费者对其质量产生怀疑。
记者: 也就是说,一个游客的不文明行为,可能会让整个国家的企业“背锅”?这种效应有没有现实中的案例?
邱玮: 确实如此。比如前些年中国游客在海外的个别不文明行为被报道后,部分国家的景区甚至出现了针对中国游客的特别提示。虽然这是个别现象,但从宏观层面看,国家文旅部发布的《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》,本质上就是在应对这种“回旋镖效应”。再比如澳大利亚,曾因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影响国家形象,后来通过“澳大利亚文化周”等全球营销活动,强化“友好自然”的国家品牌,才逐步缓解了负面印象。
记者: 对国家和企业来说,应该如何应对这种效应?尤其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,是否需要更谨慎地管理游客形象?
邱玮: 这里有三个关键策略,一方面,游客作为“国家品牌大使”的宣传和推广,以及我国推行的“游客黑名单”制度,通过制度约束提升文明意识;另一方面,实施缩小心理距离的国家营销,例如,可以借鉴新西兰的做法,通过纪录片、社交媒体传播本土文化,让海外居民感受到“心理亲近感”;此外,要严守高附加值产品的品牌护城河,企业需要将国家形象与产品价值深度绑定。比如德国汽车长期以“严谨工艺”立足,即便出现个别游客负面新闻,消费者对其产品的信任度也相对稳定。
记者: 最后想问问,您的研究对普通游客有什么启示?
邱玮: 当我们走出国门时,个人行为确实可能成为国家形象的“微缩投影”。这不单是礼貌问题,更是经济学上的“蝴蝶效应”。一次随手乱扔的垃圾,可能间接影响家乡企业的海外订单。从长远看,文明旅游不仅是尊重目的地,更是在维护我们自己国家的发展机遇。
(通讯:李天祥)